這次要來簡單的看看 ATOM 3 的內裝,與我之前購買的 ATOM 2.5EX 的差異性。
首先 ATOM 2.5EX 主要是二進一出的進料設計,所以進料這邊就很大不同, ATOM 3 採用的是單進單出設計,
首先看到 ATOM 3 的噴頭設計是採用與 E3D 的合作開發的高速高溫噴頭,配有三個側吹風扇
自從購買 ATOM 2.5EX 之後,就沒有再接觸過 ATOM 的後續機種,這次能拿到 ATOM 3 的新機器,可說是相當的興奮,等不及要看看與 舊款有什麼不一樣的差異。
雖然我是從 2.5 版本開始玩的,但是還是可以感受到 ATOM 團隊對於 3D列印的熱情,由原本的全機自組,改提升為全機組裝完成出貨。
這樣的改變對於進階玩家來說,少了很多需要花費大量的組裝時間,對於新手玩家來說,快速上手學習時間又短了許多,真的是一舉數得。不過相對的價格也會反映在成本中,但是服務還是沒有減少,有問題詢問客服還是可以得到不錯的解答。
這邊就針對第一手快速開箱試用來做評價吧,後續會有幾篇後續使用上的心得來補上的。
ATOM 3 到貨,整個機器包裝起來真的很大台,讓我想到當初開箱 ATOM 2.5EX的感動,ATOM3 之後的機種都改為全機廠商組裝,包裝也就越來越大了。
前兩天幫公司同事印了指尖螺旋(Fidget hand spinner)的外框,現在網路一堆淘寶貨呀,這邊順便提醒大家,這東西貴絕對不是貴在旁邊三個軸承,而是中間要轉動的那顆軸承,你可以不管多低價買到入手,中間那顆軸承絕對不可小看,轉數的品質跟價錢成正比。這個檔案網路上很多成品可以抓下來印,切記要記住中央的軸承一定要用好一點。
好了題外話,最近使用了 octopi 來遠端遙控列印檔案,在上班的時候用手機監控,看到列印完成後,請家人把成品移除後,第二次列印就想偷懶把所有零件一次放齊。結果 10分鐘後連線來看,慘劇就發生了…有個物件應該是太靠外,那邊沒有列印在口紅膠塗抹的位置上,所以物件整個就黏在噴嘴上了。
不過當下暫停還沒什麼問題,之後晚上在家第二次列印之後,他就掛了….機器出現 MINTEMP error ,也就是抓不到溫度…
自從收到 3D列印機之後也有快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期間 FLUX 帶給我許多時光的消磨,也讓我對 3D 列印這個機器了解了許多,雖然不敢稱為進階使用者,但是至少也是一個了解基礎的使用者,從什麼都不懂到逐漸了解, FLUX 印表機讓我體會到什麼是 3D 列印。FLUX 能夠進行 3D列印,對我來說只能算是達成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則是列印成品的精度要求,先前製作了一台 Logitech G900 with 機械化座駕 當中提到, 3D列印的公差是很需要注意的地方,原本我以為是 3D 列印都有這個問題… 直到我接觸到朋友調校的 CR7。
CR7 是 創想三維的中國公司的其中一款 3D列印產品,主打的就是便宜簡單的架構,列印範圍小,但是組裝與操作簡單,相當容易上手。我拿到 CR7 的時候真的嚇到了,我當時隨便列印一個組合件,設計的時候沒有算公差進去,就直接列印了。列印出來的成果讓我嚇了一跳,層高 0.2 的產品居然可以如此平滑,雖然看得到層紋但是卻不覺得品質差,組合的時候雖然不是馬上能組,但是可以發現差距相當的小,而且後面不管設計件怎麼印這個差距都不太需要持續調整,讓我領悟到了 3D列印原來可以這麼精細。
於是我便開始物色下一台印表機, 2016/10 月剛好收到 ATOM 的推出新品 2.5 EX 預告,早鳥還有特價的消息,很快的我就訂了 ATOM ,選擇 ATOM 不為了別的,第一就是整體機體的剛性,第二就是之前看過的 Danny Choo Blog 提到,他的作品 SMART DOLL PLUS 就是利用 ATOM 來打造原型,這讓我對 ATOM 的印象相當深刻,有了大師的推薦,還有什麼值得猶豫的,ATOM 甚至還被 Chrysler 拿去拍攝形象廣告。
好了,前言打了這麼多,我就是多買了一台印表機…. ATOM 2.5 ex 實際上多了什麼我也沒有花太多時間去了解就下訂了,直到最近稍微去了解才知道大概的資料。
大概就這些,許多都是上一代的更新品,對沒有上一代產品的我,ATOM 的機器就是一個嶄新的產品。
一月初我終於把機器組好了,最近有空還幫朋友的 ATOM 2.5 EX 組好,一共三台經驗值… 這邊除了紀錄還需要提供一些注意事項,也許沒組的你看完可以加快組裝速度。
拿到手之後的前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