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收到 3D列印機之後也有快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期間 FLUX 帶給我許多時光的消磨,也讓我對 3D 列印這個機器了解了許多,雖然不敢稱為進階使用者,但是至少也是一個了解基礎的使用者,從什麼都不懂到逐漸了解, FLUX 印表機讓我體會到什麼是 3D 列印。FLUX 能夠進行 3D列印,對我來說只能算是達成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則是列印成品的精度要求,先前製作了一台 Logitech G900 with 機械化座駕 當中提到, 3D列印的公差是很需要注意的地方,原本我以為是 3D 列印都有這個問題… 直到我接觸到朋友調校的 CR7。
CR7 是 創想三維的中國公司的其中一款 3D列印產品,主打的就是便宜簡單的架構,列印範圍小,但是組裝與操作簡單,相當容易上手。我拿到 CR7 的時候真的嚇到了,我當時隨便列印一個組合件,設計的時候沒有算公差進去,就直接列印了。列印出來的成果讓我嚇了一跳,層高 0.2 的產品居然可以如此平滑,雖然看得到層紋但是卻不覺得品質差,組合的時候雖然不是馬上能組,但是可以發現差距相當的小,而且後面不管設計件怎麼印這個差距都不太需要持續調整,讓我領悟到了 3D列印原來可以這麼精細。
於是我便開始物色下一台印表機, 2016/10 月剛好收到 ATOM 的推出新品 2.5 EX 預告,早鳥還有特價的消息,很快的我就訂了 ATOM ,選擇 ATOM 不為了別的,第一就是整體機體的剛性,第二就是之前看過的 Danny Choo Blog 提到,他的作品 SMART DOLL PLUS 就是利用 ATOM 來打造原型,這讓我對 ATOM 的印象相當深刻,有了大師的推薦,還有什麼值得猶豫的,ATOM 甚至還被 Chrysler 拿去拍攝形象廣告。
好了,前言打了這麼多,我就是多買了一台印表機…. ATOM 2.5 ex 實際上多了什麼我也沒有花太多時間去了解就下訂了,直到最近稍微去了解才知道大概的資料。
- ATOM 2.5 ex 換成雙擠出噴頭,採用二進一出的噴頭
- 光學限位校正,比起一般的微動校正更為精準
- 進料機構修改,簡單的說就是較為密合
- 採用 THK 滑軌 (我只知道這組真的不便宜
- 強化機殼外殼 (上一代好像是加購品
- 預載熱床 (上一代也是加購品
大概就這些,許多都是上一代的更新品,對沒有上一代產品的我,ATOM 的機器就是一個嶄新的產品。
一月初我終於把機器組好了,最近有空還幫朋友的 ATOM 2.5 EX 組好,一共三台經驗值… 這邊除了紀錄還需要提供一些注意事項,也許沒組的你看完可以加快組裝速度。
拿到手之後的前置作業:
- 簡易的清點產品,大項目要有,小項目不用細點
- 把所有 T型螺母全部檢查一次最好拿一個鋁擠條來測試一下,最後大概會剩下 20顆左右,然後挑其中最好轉的 10 顆留給熱板
- 說明書的圖示跟方向一定要對準再裝… 我一共體會到兩次鋁擠條裝反,意會到這個步驟的時候拆掉重組需要一個多小時,雖然不是很多,但是還是很討厭浪費時間。
- Z 軸的光學限位開關線一定要拉到最緊,但是不要拉壞,因為這條線的接口太遠
- (可選) 如果有 M3 M5 的套筒可以不用斜口鉗來夾,安裝速度會快一點
- (可選) 如果有 萬用黏土可以拿來組裝噴頭上的側吹風扇,會比較好裝
- (可選) 如果有 WAGO224/222 (2PIN) 快接,建議可以裝在熱板上,這樣拆裝會方便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