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UX 通量三維榮獲 COMPUTEX 2017 Best Choice Golden Award FLUX – FLUX Delta+,這台印表機與我之前買的 FLUX 一代機不同,後面再來解說。
FLUX 在 Computex 在世貿三館展區:InnoVEX 會場中,這個會場裝潢就是一台 三角洲印表機,相當的有趣。
前兩天幫公司同事印了指尖螺旋(Fidget hand spinner)的外框,現在網路一堆淘寶貨呀,這邊順便提醒大家,這東西貴絕對不是貴在旁邊三個軸承,而是中間要轉動的那顆軸承,你可以不管多低價買到入手,中間那顆軸承絕對不可小看,轉數的品質跟價錢成正比。這個檔案網路上很多成品可以抓下來印,切記要記住中央的軸承一定要用好一點。
好了題外話,最近使用了 octopi 來遠端遙控列印檔案,在上班的時候用手機監控,看到列印完成後,請家人把成品移除後,第二次列印就想偷懶把所有零件一次放齊。結果 10分鐘後連線來看,慘劇就發生了…有個物件應該是太靠外,那邊沒有列印在口紅膠塗抹的位置上,所以物件整個就黏在噴嘴上了。
不過當下暫停還沒什麼問題,之後晚上在家第二次列印之後,他就掛了….機器出現 MINTEMP error ,也就是抓不到溫度…
自從收到 3D列印機之後也有快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期間 FLUX 帶給我許多時光的消磨,也讓我對 3D 列印這個機器了解了許多,雖然不敢稱為進階使用者,但是至少也是一個了解基礎的使用者,從什麼都不懂到逐漸了解, FLUX 印表機讓我體會到什麼是 3D 列印。FLUX 能夠進行 3D列印,對我來說只能算是達成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則是列印成品的精度要求,先前製作了一台 Logitech G900 with 機械化座駕 當中提到, 3D列印的公差是很需要注意的地方,原本我以為是 3D 列印都有這個問題… 直到我接觸到朋友調校的 CR7。
CR7 是 創想三維的中國公司的其中一款 3D列印產品,主打的就是便宜簡單的架構,列印範圍小,但是組裝與操作簡單,相當容易上手。我拿到 CR7 的時候真的嚇到了,我當時隨便列印一個組合件,設計的時候沒有算公差進去,就直接列印了。列印出來的成果讓我嚇了一跳,層高 0.2 的產品居然可以如此平滑,雖然看得到層紋但是卻不覺得品質差,組合的時候雖然不是馬上能組,但是可以發現差距相當的小,而且後面不管設計件怎麼印這個差距都不太需要持續調整,讓我領悟到了 3D列印原來可以這麼精細。
於是我便開始物色下一台印表機, 2016/10 月剛好收到 ATOM 的推出新品 2.5 EX 預告,早鳥還有特價的消息,很快的我就訂了 ATOM ,選擇 ATOM 不為了別的,第一就是整體機體的剛性,第二就是之前看過的 Danny Choo Blog 提到,他的作品 SMART DOLL PLUS 就是利用 ATOM 來打造原型,這讓我對 ATOM 的印象相當深刻,有了大師的推薦,還有什麼值得猶豫的,ATOM 甚至還被 Chrysler 拿去拍攝形象廣告。
好了,前言打了這麼多,我就是多買了一台印表機…. ATOM 2.5 ex 實際上多了什麼我也沒有花太多時間去了解就下訂了,直到最近稍微去了解才知道大概的資料。
大概就這些,許多都是上一代的更新品,對沒有上一代產品的我,ATOM 的機器就是一個嶄新的產品。
一月初我終於把機器組好了,最近有空還幫朋友的 ATOM 2.5 EX 組好,一共三台經驗值… 這邊除了紀錄還需要提供一些注意事項,也許沒組的你看完可以加快組裝速度。
拿到手之後的前置作業:
3D 列印 Flux 收到貨也已經快兩個月,中間雖然送修了三周之久,不過維修回來的東西還是能讓我繼續亂印一些東西,還算是令我感到欣慰。
雖然我列印的經驗時數還不長,不過今天要來弄一下 3D 列印印表機比較重要的部分,就是進料架。3D 列印每個部分都算是相當重要的,每個部件跟參數都引想著列印的品質,雖然 Flux 有設計進料槽,但是 3D列印不會只使用原廠的線料,很多原廠沒有的材料,是沒有辦法安裝在原廠的料槽中。為了新鮮,都想弄個特殊材料來印一下,這時候外接進料的部分就很重要。
原始的 Flux 設計的進料模式,採用平躺的方式,使用原廠的線材,可以剛好的放進機身中,進料口會把料拉進去,所以幾乎沒有設計滾軸或是輔助滑動的機構,就這樣放著就會隨著進料而轉動。
原廠的料框非常的小,很明顯的不能裝置其他家廠商的材料,這時候就要想辦法外掛
原本我照著 http://www.thingiverse.com/thing:118330 這組設計圖印出來的料夾,結果滿不穩定的,很容易東倒西歪,尤其是料捲越來越少料的時候,超容易傾倒。
有多少人想像著自己創造的東西能帶來什麼樣的改變,但是在這實體化的過程卻又是非常的困難。
2014 年 10 月,收到一則 3D 印表機的問卷調查,忘了從哪裡得知,很快的我從官網上訂閱最新資料,收到了早鳥上線的訊息。很快的我決定買了最優惠的早鳥價,然後加購了雷射頭,就這樣等到專案結束。
當時的我,買的不是一台印表機,買的是一群學生想改變 3D 列印世界的夢想,在 Kickstarter 專案的影片中,可以看出他們想改變 3D 列印的複雜,想把一切簡單化。在這之前我從來都沒有接觸過 3D 列印,只有看看 Youtube 影片,了解到這些機器的售價都不便宜,操作上也不是這麼簡單。當然也有便宜的機器,但是參數調整不是一般人能在三兩天內上手的程度。
於是我等著,看著他們每個月的更新,持續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盡力的為自己的夢想打拼,從文字中能了解到他們的苦衷,不了解供應鏈的市場,換了供應商,又增強品質控管,為的就是給使用者一個有質量的產品。
在 2016農曆過年前,贊助編號 34 名的我,拿到了機器,不過我卻沒有太多時間琢磨在這上面,沒有很詳細的閱讀說明書,也覺得說明書實在不容易理解,直接糊裡糊塗的就打開了產品。
請眼神直接略過我房間的雜物,因為箱子實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