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3D 列印生涯目前邁入第二年,機器目前也算接觸三四種不同的機子,不過最多的還是 Delta 三角洲的機型,三角洲機型最容易辨識的就是三個柱體包含軌道,控制中央的噴頭來達到列印的目的,列印的過程中 看著 DELTA 上下移動的軌跡,實在是相當療癒。因此迷上了 Delta 的列印,陶醉在那三軸連動的律動美感,在時間的催化下誕生作品,實在相當的藝術。
3D 列印也許許多人還是相當的陌生,新手想要入門 3D 列印,首先要大概了解原理才行,3D 列印就是將材料融化,根據軟體產生的路徑,加熱噴頭並移動噴頭擠出材料,一層一層不斷的擠出降溫硬化來達成塑膠成型的目的,這種方式稱為 FDM 稱為熔融沉積成形,最主要的3D 列印都是一層一層累積製成的,其他材料或是方式都是大同小異,FDM 是目前相當平價的一種列印方式。如果想入門 3D 列印,FDM 就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很多人都說 3D 列印要組裝機子相當的困難,如果新手對自己手工打造沒有信心,可以找有售後服務的廠商來購買機子,這類廠商大多都有成機出售,如果有問題也可以連絡廠商了解狀況。今天要介紹一台相當好上手的印表機。說到 Delta 印表機,是廠商有名的就那幾家,但是擁有穩定品質列印及售後服務的廠商,在台灣可能找不到幾家。
在我自己的 3D 列印小圈圈,每個人都擁有各自的 3D 列印機,三不五時都可以聽到哪一台又出了什麼問題,其中很少聽過有問題或是狀況發生的朋友,他所持有的 3D 印表機就是 PING 這個品牌的機器,從換機以來就鮮少有聽過他的機子有什麼問題,品質列印也是我們朋友圈當中相當穩定的一個,就在 2017 年尾的時候,得知該廠商即將推出新機型 EDU,就令我相當有興趣,聯絡之下廠商願意提供一台 EDU 借測,讓我相當雀躍。
2018 剛跨年我就收到這台名為 PING EDU 的機器,先來簡單做一篇小小的基本開箱,後續再來持續介紹這台機子的各種功能。
PING EDU 成機運送,整體的包裝相當緊密,除了用相當厚度的紙箱之外,還用了打包帶來穩固箱體。
打開後可以看到 PING EDU 的感謝購買書。
打開頂蓋,可以看到機身被紙箱保護得很好,幾乎是不太容易左右晃動的狀態。
連著背面的,紙箱墊我拿出了機器。可以看到機器中間還夾的兩卷材料
這就是 PING EDU 全貌以及線材還有材料
PING EDU 最大列印尺寸為 直徑 200mm 的圓,高度為 200mm ,算是中規中矩的列印尺寸,主要材料為 1.75mm PLA,最大溫度可達 250℃,採用線性滑軌搭配魚眼軸承組合噴頭。進料方式為遠端進料,最大特色是全繁體中文觸控操作介面。
另外在電源功率消耗,最大電源功率輸出為 60W,待機模式只需要 20W 而已,而且在列印完畢之後會自動關閉散熱風扇,不會消耗過多的電力。
機器本體為 W40cm X L40cm X H60cm,算是有點大,不過 Delta 機型都差不多大台
線材贈送的是兩捲在台灣 3D 列印圈中相當有名的材料商 明燿線材 收到兩捲是白玉線材以及銅線的色調。
盒內中附的所有配件,有OLFA的鏟刀、六角螺絲刀、變壓器、線材固定架、8G SD卡、白膠、保固卡、刮刀、定位頭。另外還有初期預定限量的信韓香之舞的矽膠翻模課程。
附的變壓器是台達電的 100V~240V (2.0A) 寬電壓的變壓器。
機身雖然看起來像是列印件出來的,但是實際是卻是金屬機身框體,利用 PING 大型列印機台製造的列印框體來點綴,所以有相當多種的顏色可以選擇,頂部上框帶有一個 linkinfactory 公司的LOGO。
機身正面的操作面板與底蓋是一體的,這邊有個SD卡插口可以直接插入SD卡。
插入之後直接壓到底就可以使用。
機身右側背面是開關以及變壓器接口。
另一側是產品名稱 PING EDU以及公司聯絡資料。
來看一下底部,底部可以看到馬達以及主機板。微處理器採用 STM32(ARM晶片)
溫床平台,表面是玻璃材質,據官方說法,利用三軸的馬達熱源,導熱到平台上,讓平台維持一定溫度,可以達到恆溫的效果。
正中央為進料馬達,馬達右側可以看到有個銀色的卡榫設計,可以在入料的時候卡住入料的導輪,可以讓入料更為順暢。
噴頭很明顯看出是 類似 E3DV6 的系統,不過廠商說是 linkinfactory 自行研發的散熱系統以及噴嘴,外掛底部三個風扇。
噴嘴採用 0.6mm 口徑銅質噴嘴,底部三風扇利用列印件導向風向,專門用來吹件,提高材料擠出的冷卻速度。
另外廠商建議拆裝必須要使用專業手法拆裝以及校正,不建議自行替換噴嘴,如果需要避免工作中斷,可以另外加購 0.4mm 噴頭組來替換,另外噴嘴阻塞也可以送回原廠免費清理。
連軸系統採用端桿軸承 (魚眼軸承) ,相當穩固不易掉落。
側邊採用的是台製CPC線性軸承,皮帶在出廠前就已經調整完畢,所以也不太需要調整。
SD卡內有安裝操作 PDF 說明書,最後的配件只需要安裝進料架就可以準備開始使用。
進料架安裝相當簡單,只需要利用配件包裡面的螺絲鎖上料夾之後就可以使用。
安裝完畢長這樣。
接著就是拆開線材,明耀的包裝有束口袋設計,不過還是需要手撕最外層的封口。
每次拆開明耀的線材都是一整個驚豔。
列印的時候線材順暢,列印時候就不會想太多,之前常用到一些廠商都會擔心線才會不會打結,後續陸續有用到明耀線的時候,這整齊的線材從來沒有發生過打結這個問題。
每捲線材附有線夾,沒用完的線可利用線夾卡住,然後下次還可以繼續使用不會使線捲亂掉。
裝上後的樣子。
接著插入斷料偵測器,偵測器後方有個小洞直接將線材插入就可以了
插入後在穿入進料馬達上的鐵弗龍管
從中間稍微看一下,讓齒輪角咬住線材之後,稍微往前推一點點。
操作面板
操作面板是我目前看過最直覺的操作面板,螢幕可用觸控螢幕來操作。
按下電機控制後有四種操控設置。
移動噴頭: 一開始進入最好先按下 中間的房子 (Home) ,來確定每個軸是不是都有歸定位,然後其他操作都不太需要,回到上一頁,進入周邊控制。
周邊控制:如果直接按下左邊的噴頭圖案,噴頭就會預設上一次的設定數值開始加熱,一開始預設數值是 220 度,點下數字的區塊可以修改數字。
想要導入線材一定要先加熱噴頭,不然線材在前端如果沒有加熱而卡在噴嘴中,線材是會被進料馬達給磨光的,加熱完畢後按下連續, 按下向下箭頭這個按鈕,就會開始自動進料
如影片中進料。
自動校正:
想要自動校正必須要安裝自動校正機構,首先先把列印件的導風罩拆下,風扇頂部與列印件有個卡榫,輕輕的扳一下就可以輕鬆拆下導風罩
拆下導風罩
拆下導風罩後接著可以對準噴頭旁邊有個小孔,直接插入自動校正器即可。
按下自動校正就開始執行校正,另外要注意如果途中發生意外,忘了插校正器或是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趕快按下右上角的 STOP可以暫停目前所有動作,這個要相當注意。
執行自動校正。
另外校正完畢後這個頭就可以收起來了,正常的情況下,其實大約 1~2 個月校正一次,不太需要常常校正,所以這個自動校正器要收好,免得遺忘。
校正完畢記得裝回導風罩,先勾後方的風扇,然後往上方推一下就可以了。
準備列印
列印首先將白膠塗抹在玻璃平台上,接著利用配件盒中的刮平工具來刮平,強烈建議將玻璃塗滿,有些物件可以印到幾乎滿版,有備無患先塗滿比較重要。
涂好之後等他乾,目前我列印幾次,白膠沒有意外都不太需要重複上膠,只有前幾次列印的時候才需要上膠。
白膠乾了之後,就可以開始列印。
EDU 的內建都有一些檔案可以測試,它的GCODE 初始降下噴頭的速度讓我稍微嚇到
上蓋列印中
列印完成,上蓋總耗時約 1小時時間,如果是 0.4mm 噴嘴,0.2 層高至少也要 3小時來完成。
下蓋列印
內建檔案的飛機下半部分
下半部分耗時大約 2小時,如果以 0.4mm 噴嘴 0.2mm 層高,總耗時需要 6小時來完成。
整體來說表面印製的不錯,在印製的過程中,室溫大約 20度左右,白膠平台也沒有造成物件的翹曲,初始就能印成這樣實在是讓我刮目相看。
不過由於是 0.3mm 層高 0.6mm 噴嘴,物件整體看起來比較粗糙。
密合度相當不錯,拿來印一些小朋友的玩具,或是一些大件成形的物品,利用 PING EDU 來產出的物件實在是相當不錯。
開箱到裝上去印製花費不到 30分鐘,整體操作體驗過程相當輕鬆愉快。
另外在列印過程中可以看到列印的資訊:
列印會顯示溫度、噴頭速度以及剩餘時間,Z 顯示的是目前Z軸高度。
左邊第一個按下後可以直接暫停,噴頭會直接回到一定的高度之後暫停列印,此時噴頭溫度加熱不會停止,會維持一樣的溫度,這個時候如可以做換料或是做一些處理,完畢之後可以按下第一個接續列印。
列印中如果有突發狀況需要需要停止列印,按下中間的按鈕就可以停止列印,按下後會詢問你是否要保存列印進度,於稍後接續列印。這個狀況用於突發外出不想放著列印,或是需要斷電的狀態下,先按下保存進度,於下次點回同一個 GCODE的時候就可以接續列印,如果停電是沒辦法恢復的,必須要買一個不斷電系統趁停電的時候保存進度來保存進度後斷電。
右邊第三個設定按鈕,可以調整列印的設定,除了熱床溫度沒辦法調整之外,噴頭溫度最高可以設定到170~250°C 噴頭速度最高可以調整到 80~120 %,擠出流量可以調整 90~110%,風扇速度0~100% 這些設定,雖然都需要手動輸入數值,所以如果真的手動操作的話,請不要超過上述的數值,避免出現錯誤。
3D 列印機器的列印品質,在於機身的穩定度,如果機器的安裝相當穩定,列印出來的品質也會相對的固定,曾經我組過類似 DELTA 印表機,每個步驟都需要小心翼翼,從買回來到組裝完成到測試前前後後至少花了一兩個月才開始穩定使用,如果組裝沒有足夠的耐心以及細心,實在是很難開始數位成形的工作,可以快速的的讓我印出一些小作品的機器實在是讓我的使用體驗相當的愉快。
PING EDU 基本開箱就到這邊,後續還會持續介紹 PING 的切片軟體操作,敬請期待唷